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了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濃霧深鎖黃連山麓,一座小城坐落在云遮霧繞的山梁上,兩側流淌著規洞、松東兩條河流,明黃色的蘑菇屋點綴其間,隨著薄霧慢慢散去,“和諧家園”的模樣呈現眼前。
“一年四季都是春,游山玩水不出城?!边@就是祖國西南邊陲大山深處一個充滿生機與希望的邊疆小縣城——云南省綠春縣。在這片土地上,有哈尼族同胞用勤勞智慧與汗水在崇山峻嶺、千溝萬壑之中創造出的舉世無雙的杰作——“哈尼梯田”,還有多年來積淀出的古樸厚重、熱情奔放的各民族文化。
當然,在這個充滿希望的邊疆小縣,還駐扎著紅河邊境管理支隊綠春邊境管理大隊的移民管理警察,他們戍守著153 公里邊境線,發揮著打擊跨境違法犯罪、管邊控邊、疫情防控、反恐維穩等重要作用,與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群眾一起,以勤勞智慧的血肉之軀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守衛著、建設著自己的家園。
綠春,也叫東仰,原名“六村”,意思是指縣城周邊有6個哈尼族村寨。1958年7月建縣時,當時擔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依據境內“青山綠水、四季如春”的特點和原“六村”諧音,親自定名為“綠春”。
云南省綠春縣
文化風情像春水長流
一個民族的文化力強盛,生命力就強盛。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僅要靠經濟實力,最終還要通過文化符號來表達。綠春縣境內世居著哈尼、彝、瑤、傣、拉祜、漢6個民族,為綠春的歷史文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中哈尼族人口占87.4%,是全世界哈尼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也是世界哈尼族原始宗教圣地,因此這里哈尼文化氣息濃厚。
在原始生態的生產生活環境中,這里形成了許多濃郁的民族風情習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尤其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最富特色。因居住地域、風俗習慣、語言服飾等差異,哈尼族又分為哈歐、白宏、期弟、卡多、臘咪、西摩羅等支系,每個支系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差異,構成了綠春多姿多彩的哈尼文化。
在哈尼“十月年”即將到來之際,在外的哈尼族同胞們不管身在何方,不管路程有多遠,都會趕回家過年。
每逢此時,綠春平河鎮上平河村委會的李普山一家早已開始殺豬、備菜,節日那天邀請親朋好友到家,擺上幾桌,其樂融融地團聚在一起,享受美食美酒。
平河鎮拉祜寨邊境小康村
“‘十月年’是我們哈尼族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內容最豐富,習俗特別多,類似于漢族的‘春節’?!崩钇丈浇榻B說。
2019年,李普山成為紅河邊境管理支隊平河邊境派出所的一名專職輔警,這個哈尼族小伙的淳樸善良、熱情幽默總是感染著身邊的人。當問到什么是哈尼“十月年”時,他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一年夏歷十月間,滿山櫻花盛開,山間出現了一個大妖魔,它糟蹋莊稼,吞噬人畜,攪得哈尼族人不得安寧。有一天,它闖入一家宅院準備偷東西吃,突然看見墻邊一簇櫻花噴焰吐火、赤光灼灼,嚇得魂飛魄散逃離而去。于是它又闖入另一戶人家……”
“再然后呢?”民警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故事?!昂髞?,它撲向牛廄準備抓牛羊。主人急中生智,抓起一個銅盆甩了過去?!6.敭敗捻懧晫⒀樑芰?。晚上它又趁著夜黑摸進一戶人家,主人聽見‘嘩啦嘩啦’的腳步聲,就點亮火把來瞧,明晃晃的火把又把妖魔嚇跑了。妖魔此次下山,一天竟被嚇了3次,從此就在哈尼村寨消失了。妖魔被嚇跑的這天,據說是屬龍日,從此哈尼族就把每年夏歷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定為歲首,‘十月年’的節日傳統就此沿襲下來?!?/font>
過節這一天,除了祭祀活動,家家戶戶還要把自家一年中的收獲做成各式各樣的美味佳肴,用篾桌擺到寨子街心,擺成長長的宴席,讓全村人品嘗,讓來自遠方的賓客享用,這就是遠近聞名的哈尼“十月年”長街古宴。
哈尼族“十月年”長街宴
近幾年,綠春哈尼族“十月年”長街古宴在政府的引導、參與和推動下,規模越來越大,喜慶氣氛越來越濃,知名度越來越高,既保持了哈尼族傳統的習俗,也融入了很多新元素。2004年,綠春哈尼族“十月年”長街古宴設宴席2041桌,全長2147米,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譽為“天下最長的宴席”,列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綠春的文化風情數之不盡。哈尼長街古宴、“扎特特”(十月年)、“矻扎扎”(六月節)、“昂瑪突”(祭寨神節)、“姑娘節”,除此之外,還有彝族的火把節、瑤族的“度戒”、傣族的“饌饃納節”等,臘姑古村,農耕梯田,裊裊炊煙,淡茶幾杯,哈尼佳肴,民族工藝,一縷和風飄過,阿羅歐濱的壯闊又為之添了幾筆激情。
春江漁火詩意盎然,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穿在身上的“靚麗名片”
行走在綠春街頭巷尾或是田間地頭,不時可以看到穿著民族服飾的男女老少,這是這座小城一道最美的風景。
綠春以其豐富的民族文化吸引著全國各地學者和游客的目光。區分不同民族最容易的辦法,便是各民族的傳統服飾及其圖案,這也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比如說,哈尼族婦女,以在上衣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邊沿處鑲以彩色花邊為榮;彝族同胞的圍腰,喜歡繡上象征豐收的金瓜銀果;苗族婦女百褶裙上的刺繡,就像孔雀開屏一樣艷麗多彩。這些圖案具有濃濃的鄉土特色和生活氣息,蘊含著各民族文化積淀形成的社會心理和審美意識。
由于所處地理環境及生產生活條件的不同,各民族服飾千姿百態。服飾上每個圖案符號均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形象生動地表達了本民族原始、樸素的進化觀。哈尼族服飾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民族特色,傳統服飾中“服黑飾紅”“棉紡”“飾貝”“飾竹”“飾魚”等是核心傳統要素。哈尼服飾的色彩、款式和紋樣,既是綠春地理環境的反映,也是地域文化色彩的標識,表達了生生不息、物我合一的生存理念。
各民族服飾千姿百態
憶起1991年那個夏天,綠春縣騎馬壩邊境派出所民警輔警們內心仍久久不能平靜。當他們第一次見到身穿民族服飾的哈尼姑娘李和努時,又驚又喜,青色土染布上面的圖案,和紋樣的繡刻、鑲綴,都蘊藏和傳遞著哈尼族古老的文化信息。那時,由于騎馬壩邊境派出所工作任務繁重、警力不足,官兵們常吃冷飯剩菜,條件艱苦。為了改善官兵們的生活條件,所里急聘一名當地群眾為炊事員。但工資低、工作忙、環境苦,消息發布大半年,一直無人問津。
28歲的哈尼族姑娘李和努得知此事后,心想,平日里邊防官兵們為了人民群眾的平安幸福,白天黑夜都堅守在一線,不能讓他們吃不好飯。在得到丈夫的支持后,她成為派出所的炊事員。
在外人看來,“炊媽”只是一個普通的“煮飯大媽”,干的是瑣事,薪資也不高。但官兵們與她相處沒多久,就被她細心、認真、善良的性格所感動。
每天天不亮,她就起床買菜,有時一天奔波好幾趟,只為購買到新鮮食材。買菜、烹制……一天天地與鍋碗瓢盆打交道。31年如一日,她猶如身上的哈尼服飾一樣溫情滿滿,用心守護、溫暖著民警輔警的胃和心。
警民一家親
走進綠春縣哈尼服飾傳習館,三四名婦女正在制作哈尼族服裝的場景讓人移不開眼睛。“傳統哈尼族紡織工藝,從手工捻線到紡錘、紡車紡線,從簡單的腰織機到稍微復雜的斜織機、架子機都有,可以成為一個完整的系列?!眰髁曫^負責人介紹。
傳習館始建于2009年,是阿倮坡頭村瑪龍家族在當地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舉全家之力建設的,本著“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風采”的目標,組織培養了12個傳承人,征集了該縣9個哈尼族支系的12套傳統哈尼婦女服飾,并系統地展示傳統紡、織、靛染、裁縫等十余道哈尼族傳統紡織工藝工序。此外,還收藏和陳列了260件古老的哈尼族生產生活用具和農耕器具。傳習館的建成,有效保護和開發了底蘊深厚的哈尼族服飾文化,并為當地的文化生態旅游業發展打開了新窗口。
刺繡是哈尼婦女制作服飾的一門手工藝術。刺繡方法有平繡法和平繡與十字繡交互法,圖案有幾何紋樣和花草紋、水波紋、火焰紋、禽獸紋或太陽、月亮、星星、山水等。“無論何種服裝款式,銀泡綴飾都是哈尼族服飾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在黑色布料的底版上鑲釘銀泡圖案,顯得樸實而華麗?!本G春縣大黑山鄉哈尼族村民李秀英說。
哈尼故鄉的“農耕歲月”
阿迪上寨是綠春縣哈尼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的寨子,走進阿迪村鄉愁記憶館,哈尼族農耕文明發展的一些代表性物件以及生產生活工具被收藏于此。沉積著歷史的碓、石磨靜靜地佇立在門口,不時會有村民走過來踩一踩,幫它活動活動“筋骨”。
在綠春,自然資源豐富,梯田蔚為壯觀,呈長條環狀的梯田繞山而行,從山腳至山頂,埂回堤轉,阡陌連綿,重重疊疊,哈尼族被中外學者贊譽為“雕刻大山的民族”。過去,由于地處邊遠,環境封閉,梯田的雄偉壯觀、耕作精湛程度長久以來鮮為人知。綠春哈尼族自隋唐以來就已開墾梯田、種植水稻,在此1300多年間,哈尼族傾注了數十代人的心力,發揮了驚人的智慧和勇氣墾殖梯田。
梯田風光
可以說,哈尼族使用原始木犁、鋤頭等簡陋生產工具,在險峻雄偉的哀牢山中創造如此神奇壯麗的梯田,是哈尼人民勇于挑戰自然,與天地共存、日月同輝的創造,是哈尼族與生俱來的民族精神使然。
明代農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田制》篇中將哈尼梯田列入中國七大田制之一。清代嘉慶《臨安志·土司志》確切記載了梯田農業的壯麗圖景:“依山巒平曠處,開鑿田園,層層相間,遠望如畫?!?/span>
哈尼族是古老的梯田稻作民族,有著1000多年的優秀稻作文化。在農歷二三月間,綠春縣哈尼人開始春耕備種。在栽秧前屬猴或屬雞的日子,家家戶戶要在田邊進行開秧門儀式,他們認為開了秧門,就可以栽秧播種了。主婦拔下田里第一把秧苗,然后由村子里有威望的年長者栽下這把秧苗。
這是播撒水稻種子的季節,白天的拉祜寨變得寧靜,取而代之的是田間繁忙的景象。農忙時節,綠春縣平河邊境派出所的民警輔警,常常利用執勤間隙走進田間地頭,和村民們一起把地里的土壤翻整打細,用鋤頭拉出條兒,然后把肥料均勻地撒在條兒中,蓋上細土。農作物會在這精細的土壤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為拉祜寨村民打開一道希望之門。
晚霞云海
“六月節”后最重要的一個農耕節日是吃新米飯,叫“伙食扎”,又名“新米節”,祈愿五谷豐登、糧食越吃越多。之前開秧門時,村民們會到水田里插幾株秧。新米節時,會從開秧門的田里采幾株稻穗回來?!拔覀儼堰@塊田稱為‘嚯蘇砸亞’,意為‘吃新飯’?!畞啞翘锏囊馑??!蔽鞴D依村村民李漂沙說。
“吃一口新米飯,喝一杯燜鍋酒,大家坐在一起就像一家人?!毙旅坠澤?,綠春縣??祖偫罹外o的家中熱鬧非凡,親朋好友齊聚于此,共享哈尼蘸水雞、泥鰍煮芋菜、干鱔魚等哈尼傳統美食,在一陣陣“多撒”聲中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為了增加收入,當地村民們還發展配套產業,即在梯田里種植水稻的同時還養魚、養鴨。水稻的葉子、碎稻谷、田間的小蟲是魚和鴨子的“大餐”,魚和鴨子的糞又是水稻生長的肥料,整個種養殖過程綠色、無污染,實現了生態共贏。
半坡鄉李先江
“靜聞牛笛煙嵐里,暫作神仙天地間?!本G春,在新時代,正盡情展露她的華麗。讓我們屏住呼吸,去感受,去用心聆聽,去觸摸一條清晰的、充滿活力的綠春文化脈絡……
閱讀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