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開展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以來,河口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州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部署要求,聚焦普法強基工作任務,緊扣普法工作短板弱項,以提升普法針對性為前提,以普法內容契合性為重點,以普法實效性為目標,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普法強基熱潮,以“四強化”“四維度”全力推動普法強基補短板工作落實落細、見行見效。
強化組織領導,提高工作落實“力度”
成立由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副書記、縣長為常務副組長,相關“區縣”處級領導為副組長,縣級42家單位為成員單位的普法強基專項行動工作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專班,研究制定印發《河口縣貫徹落實〈云南省2023年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方案〉任務清單》《河口縣專項普法工作隊工作手冊》等文件,明確普法重點對象、普法重點領域、普法方式等工作細則。執行縣級領導掛聯鄉(鎮)和掛村(社區)制度,將48位縣處級領導掛聯到全縣48個村(社區),幫助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要求掛聯鄉(鎮)領導每月最少2次、掛村(社區)領導每月最少1次到掛聯責任鄉鎮、村(社區)開展工作。實行“周匯總、月調度、季通報”工作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普法工作重點,列出普法責任清單,統籌推進專項行動工作。
強化宣傳氛圍,夯實普法教育“厚度”
堅持“按需普法+精準普法”原則,聚焦初中文化以下、法律意識淡漠的農村青壯年、矛盾突出的瑣事口角、鄰里關系、經濟糾紛和婚戀家庭矛盾、外出務工人員、中小學師生及不良行為青少年、邊境群眾及針對殯葬改革等重點區域和重點對象,采取“線上+線下”雙聯動,全方位、多角度在全縣深入開展法治宣傳。發揮口岸通關優勢,加大中越“雙語”普法平臺力度,設置法治“雙語”咨詢臺,安裝“云嶺法務通”公共法律服務“機器人”等有效途徑,加快普法智能化建設;發揮少數民族“三月三”“牛王節”“花山節”節日和鄉鎮趕集日活動有利時機,推動少數民族地區“雙語”普法和強邊固防普法宣傳;發揮黨建引領社會治理制度優勢,構建抵邊鄉鎮黨政警民“黨建+普法”新格局。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強邊固防、土地管理等工作,就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安全駕駛、濫砍濫伐、非法持有槍支、非法出入境、毒品犯罪、防火防盜以及突出區域,深入開展普法“進學校、進企業、進街道、進村寨、進市場、進口岸、進外籍人員、進重點群體”等普法活動。創新普法宣傳載體,建立村社區普法小廣場、校園“小手拉大手”、設立涉外調解服務中心、開設法治欄目等宣傳載體,推動普法強基宣傳教育全覆蓋。截至目前,完成《國門普法小課堂》13期、LED電子顯示屏、視頻號、微信公眾號等載體懸掛橫幅450條、播放宣傳標語500余次、張貼普法海報1500余張、播放普法廣播1000余分鐘,發放宣傳資料5000余份、組織干部職工線上答題累計9萬余人次。
強化聯動協作,拓寬基層普法“寬度”
堅持黨委、政府主抓,部門相互聯動,組織專項普法工作隊、社區工作人員、駐村工作隊、村組網格員等力量,形成五級(省、州、縣、鄉鎮、村)普法責任共同體。抓實普法隊伍培訓常態化建設,組織普法工作隊、法律明白人集中培訓,提升普法隊伍專業性。截至目前,全縣基層干部、調解員、網格員、村(社區)干部、駐村民輔警完成集中輪訓和常態化培訓38場1691人次。針對重點人群、重點區域、部分老年人及較遠的村組,堅持普法宣傳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做到不漏一村、不漏一戶、不漏一人,把普法過程轉化為用心用情用力服務人民群眾的過程,打通普法宣傳“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組建6支專項普法工作隊;建立鄉鎮6個鄉(鎮)級人民調解委員會、48個村(社區)級人民調解委員會、7個行業調解委員會,配備788名基層人民調解員、240名法律“明白人”,4266名兼職網格員;選派30名優秀民警擔任了轄區46所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法治副校長們走進校園,與學生親切、直觀地開展互動,上好“開學第一課”,為10000余名學生扣好法治“第一顆扣子”。
強化目標導向,提升為民解困“溫度”
針對問題短板,突出重點、健全機制、創新方式,深入村組、農戶家中、田間地頭向村民普法,以身邊案例說身邊人,用群眾能聽得懂的“方言”、以嘮家常的方式讓普法宣傳,特別是結合春耕農忙的實際情況開設“法治夜?!?,利用群眾夜晚閑暇時間,用群眾聽得懂的方式釋法說理,讓群眾可以白天農忙、晚上“充電”。通過走訪調查及案件大數據篩查等方式,分析了解轄區群眾的法治需求,重點圍繞電信詐騙、養老詐騙、跨境違法犯罪、未成年人教育保護等主題,用生動有趣的語言為群眾答疑解惑,真正做到用“小案件”詮釋法治“大道理”,引導群眾形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辦事依法的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同時,挑選懂少數民族語言的民輔警組建雙語普法宣傳小組進駐“法治夜?!睋卫蠋?,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把法律知識說清楚、講明白。截至目前,共下沉28個行政村、124個自然村開展普法宣傳50余場次,覆蓋3000人次。